天文记录 | 牛顿反射式望远镜

天文记录|牛顿反射式望远镜

最近这几天,我开始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,于是查阅了一些资料和书籍。

不过,由于我目前所处的地区属于5级光污染区域,夜空中能看到的星星极为有限,勉强只能看见几颗最亮的一等星。这让我深刻意识到:如果想真正观察星空、辨认星座,甚至观测星云星系,仅凭肉眼是远远不够的

因此,我翻阅了一些基础科普书籍,如《天文学与生活》《夜观星空》等,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望远镜的知识。

望远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:

  • 折射式望远镜(Refracting Telescope):通过透镜聚光成像;
  • 反射式望远镜(Reflecting Telescope):通过镜面反射聚焦光线;
  • 射电望远镜(Radio Telescope):用于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。

在业余与专业天文爱好者中,最常使用的是反射式望远镜,其中又以**牛顿式反射望远镜(Newtonian Reflector)**最为经典——成像质量好、结构相对简单、制造成本也较低。


天文学简史

仰望星空,是人类最古老的思考之一。在我们尚未发明文字和工具时,星辰的运行节奏便已深深刻进人类的认知。

最早的天文学并非“科学”,而是一种与宗教、农业、神话交织的经验智慧。古巴比伦、埃及、中国、玛雅等文明都曾通过观测天体来制定历法、预测自然灾害、安排祭祀。

  • 古巴比伦人能预测月食;
  • 古埃及人通过天狼星的升起预测尼罗河泛滥;
  • 中国古代通过“五星运行”来解读政局更替与天命。

但当时的人类并不理解天体运行背后的机制,星空被视为神意的显现,天体是神祇的化身,天空是一座神圣剧场。


希腊时期:几何化宇宙的雏形

天文学第一次接近“科学”的形式,是在古希腊

  • 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是和谐的,用数学描述宇宙结构(“天体的音乐”);
  • 亚里士塔克斯(Aristarchus)在公元前3世纪提出了日心说,但未被接受(因当时尚无法观测到恒星视差);
  • 托勒密(Ptolemy)在《天文学大成》中构建了精密的地心模型,以“本轮”“均轮”等几何结构解释行星运动,并主导西方世界一千余年。

伊斯兰黄金时代的传承与发展

在欧洲黑暗中世纪期间,天文学的发展在伊斯兰世界得以延续与发展:

  • 天文学家如 巴塔尼(Al-Battani)阿尔苏菲(Al-Sufi) 不仅保留并注解了希腊成果,还在星图绘制、观测仪器和数学方法上做出大量创新;
  • 他们发展了星盘三角学工具,为文艺复兴铺平了道路。

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:宇宙观的颠覆

到了文艺复兴时期,天文学开始从“看见”走向“解释”:为什么天体如此运动?

  • **哥白尼(Copernicus)**重新提出日心说,但出于保守态度直到临终才出版《天体运行论》;
  • **第谷(Tycho Brahe)**通过多年的裸眼观测记录了大量精确数据;
  • 开普勒(Kepler)利用第谷的数据提出了椭圆轨道和著名的三大定律
  • **伽利略(Galileo)**利用自制望远镜观察月球、木星卫星、金星相位,为日心说提供有力证据,却因此遭教会打压。

“它依然在转。”——伽利略


牛顿:统一天体力学的钥匙

这些现象虽然被发现,但缺乏统一的解释机制。

直到艾萨克·牛顿(Isaac Newton)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,并在1687年出版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》,用一个公式解释了:

  • 苹果落地
  • 月亮绕地球转
  • 地球绕太阳运行

从此,宇宙第一次被理解为规律驱动的机械系统


近现代:从望远镜到宇宙起源

19世纪后期至今,天文学经历了数次质变:

  • 赫歇尔发现红外线与天王星,并绘制了银河系轮廓;
  • 哈勃发现宇宙在膨胀,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论
  • 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,重塑引力与时空;
  • 空间望远镜、射电望远镜等使我们观测到黑洞、系外行星、微波背景等宇宙奥秘;
  • 詹姆斯·韦布空间望远镜正带我们探寻宇宙最初的结构。

天文学如今已不仅是观测学科,而是集物理、数学、工程、模拟与空间技术于一体的交叉学科。它不仅关乎我们看到什么,更关乎我们是谁、从哪里来、要去向何方。


牛顿反射式望远镜

推荐视频改变世界的小发明:牛顿反射式望远镜(B站)

早期望远镜采用的是折射式结构,但由于透镜存在色差(不同颜色的光聚焦点不同),导致成像模糊、出现色边。为减小色差,人们不得不拉长焦距,这导致望远镜越造越长,长达几十米,使用非常不便。

upload successful

upload successful

upload successful

这一问题被牛顿从根本上解决:

1666年,他通过三棱镜实验发现光的色散现象,意识到色差源于透镜。因此他提出:

“既然色差来自透镜,那我们就不用透镜——用镜面反射成像。”

牛顿用一块凹面金属镜代替透镜,将光线反射汇聚;为避免挡光,他在焦点前放置一块斜放的平面镜,将光线引导至侧面目镜,这就是牛顿反射式望远镜的基本结构。


牛顿望远镜结构图
图:牛顿反射式望远镜原理结构图


如何自制一个牛顿反射式望远镜?

如果你也像我一样,想亲手做一台属于自己的牛顿式望远镜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
1. 核心组件

部件 说明
主镜 凹面反射镜,建议从15cm口径起步
次镜 小型平面镜,斜放引导光线
目镜 可更换焦距,用于放大图像
镜筒 建议使用PVC管,支撑光学结构
支架 可自制或购买赤道仪,便于追踪天体

2. 调整与校准

  • 若自制主镜,需经历粗磨 → 精磨 → 抛光 → 检测完整流程;
  • 光轴对准极为关键,决定最终成像质量;
  • 镜筒内部应做防光处理(如贴黑色植绒布)避免杂散光干扰。

3. 保养与维护

  • 镜面清洁:避免刮擦、湿气、灰尘;
  • 光轴校准:定期检查并调整主镜、次镜;
  • 支架稳定性:望远镜越大,对平台越敏感。

个人想法

说了这么多,其实我还没有立刻动手做一个望远镜的冲动(或者说冲动还没强烈到必须做)。
但我知道,一旦决定开始并计划妥当,我是可以马上动手的。


关于补充

根据我目前线上调查,牛顿式反射望远镜的核心材料只有两个

  • 主镜(越大越清晰)
  • 次镜(偏光镜)

结构上只需准备一个PVC管,将主镜固定到底部,在上部开口处安置次镜与目镜,调整好焦距即可。


手磨镜片简述流程

  1. 选玻璃毛坯
  2. 粗磨球面
  3. 精磨修形
  4. 沥青抛光
  5. 刀口检测
  6. 镀膜封层

抛光说明:

使用沥青(6)+ 松香(3)+ 蜂蜡(1)配制成抛光模,压出网格,贴合镜面。
用氧化铈溶液(1:5)配合 W形轨迹抛光,促进球面转抛物面化。
每次抛光后应彻底清洁,保持抛光温度 20~25°C,硬度以“指甲可压出痕”为准。
建议新手从150mm小镜开始练习。


推荐资源

视频教程

网站

星图 & 指南

电子书资源

  • 百度网盘:《天文学与生活》《夜观星空》
    链接:点击进入
    提取码:2ubf
文章作者: Tokepson
文章链接: https://toke648.github.io/2025/07/24/%E5%A4%A9%E6%96%87%E8%AE%B0%E5%BD%95-%E7%89%9B%E9%A1%BF%E5%8F%8D%E5%B0%84%E5%BC%8F%E6%9C%9B%E8%BF%9C%E9%95%9C/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Tokepson的博客

评论